岭南大学举办QS高等教育峰会旗下论坛,深入讨论与内地合作之重要性

2022年4月14日,岭南大学为2022年QS高等教育峰会举办了一场圆桌论坛,主题为“创造全新目的地市场(Creating a New Destination Market)”。

此场线上论坛特别邀请到教育界重要人士深入探讨在外交局势紧张与新冠疫情影响等挑战之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学生流动、科研合作、学术资助和院校合作等。特邀学者们尤其关注高等教育是否出现了“范式转变”,香港和内地高校怎样采取相应措施规避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两地高校如何将自己打造为新的留学目的地,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为学生们提供有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各种课程、支持与机会。

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有近50万国际学生选择中国作为学习目的地。其后虽然出现了一些干扰,但在过去两年里,这一数字基本保持稳定。然而,统计数据也彰显出其他重要因素。其一,来自主要“来源国”的学生数量正在上升,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数量有所下降。其二,专门为吸引海外申请人而量身定制的课程数量有所上升。中国地区各高校正加大力度,向海外输出某种特定的教育模式。投身于“知识经济”领域的众多学者主要探讨的是中国高校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继续保持自己主要学习目的地与科研合作伙伴的优势地位,与北美、欧洲、澳洲、新西兰的成熟教育市场分庭抗礼。

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教授首先发言,高屋建瓴地指出香港高校在招收非本地学生方面仍面临一些操作上的限制,主要在于本科招生的资助方面。香港高校本科课程由教资会(UGC)资助,其中内地或海外学生的数量上限约为20%,并且需要支付更高的学费。在本科课程之外,还有自筹资金的授课式研究生(TPg)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学整体发展任务的一部分,学费标准由市场竞争决定。“我们也正在致力于与大湾区的合作伙伴携手,建立联合高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探讨科研合作和博士联合培养的可能性。” 郑校长表示。“中国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实力不断提高,这将成为国际合作和学生流动的关键驱动力。在我看来,全球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在博士课程方面,美国仍位居前列,地位重要,但在本科、硕士和专业课程方面,随着‘本地知识’的重要性增加,中国将在这个全球金字塔结构中不断上移。”

中国何以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沈文钦副教授总结出三大主要原因。第一,国家奖学金十分充足。第二,学费相对“廉宜”,尤其是医学和工程专业的学费与美国和英国的大学相比更低。第三,留学生口碑良好,曾在中国地区学习的海外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人际网络,愿意向自己的同事、朋友和同学推荐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 “中国大学的国际排名上升速度极快,但东亚国家的雇主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个事实。”沈教授表示。“实际上,许多学生回国之后凭借自己与中国的联系与‘语言资本’,在当地劳动市场上更具优势,也更容易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但是,中国高校也面对着一个极为紧迫的挑战,那就是如何拓展与海外机构在理工科(STEM)领域的科研合作。目前,任何与美国及盟国相关的高科技研究都极为敏感。 “过去两年里,出国学习自然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的中国学生人数迅速下降,”沈教授说。“有部分学生选择去香港、英国或新加坡学习相关专业,而不愿意去美国。中国也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主管学术质量保证与国际事务的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夏尔马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上升趋势有充分信心,他认为这将有利于拓展中国与海外高校的双向交流。事实上,中国正在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批高校在工程、纳米技术和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声誉卓著。这能够充分吸引来自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地的学生。而来自西方经济体系的学生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世界的转变。 “作为重要的全球参与者,中国的影响将不断增长。” 夏尔马教授说。“大多数中国高校都提供中文和英文课程,所以转学分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我们也试图将一些留学生送到更多地区进行交流,为他们提供机会感受文化差异,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悉尼大学教育学院安东尼·韦尔奇教授建议,应该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包括入境和出境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进中国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新型高档材料等领域的科研项目。“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益。”韦尔奇说。“知识世界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更为明显。中国的大学竞争力极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当然,一些中国同事可能不会申请一些限制中国参与者的资助,但我们也要耐心观察局势发展。”

遺憾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教授当天因故无法出席,未能参加讨论。在峰会其他讨论中,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参与了关于增长和机遇等议题的热烈讨论,岭南大学研究生院两位研究助理教授朱依丹博士和张优良博士则参加了以“研究出口”为主题的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当前和未来的发展。